什么叫做”80后”?又有什么叫做”90后”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什么叫做”80后”?又有什么叫做”90后”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做”80后”?又有什么叫做”90后”
80后主要就是指80年后出生的作家
他们就是生活在幸福中,没经历风雨,比较叛逆独立的一代
马教授认为,80后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市场化、文化化的一种表现,是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在外部商业资本(传媒、出版)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现象,是借助小读者和小作者的互动进行偶像化市场造势和炒作的文化现象。80后创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一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下小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欣赏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学生的高考情结和教育弊端,与一些著名高校达成协议,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小作者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从而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引起传媒、家长以至社会的普遍关注。
新概念作文大赛也确实涌现出一些有天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们的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心理,个性十足,抒发了他们自己的心声,例如高考的压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说出了自己心里话,在阅读中得到宣泄,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一些敏锐的出版社和书商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全力打造这样一批青春写手、作家,导致80后创作大量出现,一些小说的销量竟逾百万册。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创作在社会上掀起的巨大影响,媒体也热烈地关注、参与其中,不断为80后创作造势、炒作。通过对此的运作,许多涉猎其中的传媒影响力剧增,而他们的宣传、造势,又为80后文学的创作、作家的名誉提高、作品的销售推波助澜,相得益彰。
对于80后创作,马相武的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看,80后创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种巨大的影响与其说是因为其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不如说是抓住了青少年读者们的阅读心理。80后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主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富有艺术性,个性十足,同时其细腻、逼真的心理、情感变化,也有十分可取之处。千百万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长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青春读本”,80后小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需求。当然,其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也许争议并未充分展开。现在是大家都愿意表现宽容的年代。
马相武肯定80后创作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指出了80后创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书商、出版集团要在短时间内出书、获取利润,所以会要求作家在短时间内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税、稿费以及创作名望的推动下,作者们有时候也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部分作品的创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团的策划,容易造成作者个体写作行为失范。另一方面,由于小作家、小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其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上稍显单薄,而且有雷同的现象。同时,标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难免沦为矫情,真实便失真了。语言上追求自由纵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
青年读者对于80后创作的喜爱与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以及生存状态。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后创作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我们写我们”,后一个“我们”是指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体;前一个我们则是指80后作家们,也就是用青年的手,来写青年的事。这是区别于“他们写我们”的,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先一代的专业作家们。相对于“他们写我们”,“我们写我们”显然更加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受“我们”的推崇。
然而,“我们写我们”,与“他们写我们”相比,尽管的确更加率真、更加贴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声,但是由于这些“我们”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难以对青少年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一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难免良莠不齐,某些作品过于暴露、夸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这也是马相武所深感忧虑的。
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
这一群人,闹哄哄地走向了文学的殿堂,但是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里,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的危机中!这就是所谓的“80后”。
光圈之下——商业化的文学写作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现在的“80后”已经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自从2001年韩寒凭着他的《三重门》一炮打响后,以他、郭敬明、张悦然等为代表的一批8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少年写手便纷纷浮出水面,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有人说,“80后”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成才方式。的确,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颜歌等一批从“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80后生人一走出赛场便直接走向了市场。当“60后”、“70后”作家还在为书稿奔波时,这些初来乍到的“80后”们已经成了坐拥百万版税、引领阅读市场的弄潮儿。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货架的显要位置、出现在各大杂志期刊的转载栏目中。他们的名字被无数次的重复、宣传,使他们享受着明星偶像般的追捧。
“80后”们的初期作品中确有很多较为成功之作,如韩寒的《三重门》、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春树的《北京娃娃》等。这些十分有特色的作品,是青春与文学的巧妙结合,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市场热烈的反响,那些读腻了课本上“经典”的同龄人被这类作品中新鲜的观念、潇洒的文笔、相似的生活经历所吸引,迅速成了他们的支持者。“80后”很快成了图书市场上最热的品牌,随着第一波“80后”写手的名利双收,出版商们纷纷来淘这一桶金,在媒体的炒作下,第二、第三波写手们相继出炉,一时间“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的牌子随处可见。
但一夜成名的迅速让这些在当时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商家的追逐和名利的诱惑似乎使他们乱了阵脚,不知该继续前方的文学之路或是放弃操守迎合市场。这样的矛盾在他们后来的作品中逐渐显现,青春文学不再纯粹,“80后”被运作和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而他们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他们内心的浮躁和才思的枯竭,商业化的痕迹渗透在字里行间,文字仍然好看,内容和思想却愈发肤浅。在出版了《XX通稿》、《左手XX,右手XX》等只剩下娱乐性的文集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80后”的衰落,他们的读者在流失,“80后”的概念也成了一种被极度商业化后的产品而在市场上泛滥着。正如 “80后”写手孙睿所言:“‘80后’概念已经被提滥了,它已经无孔不入,跟街头小广告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80后’写作成了‘牛皮癣’。”
光圈背后——
“80后”的社会影响
本世纪初,“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连续举办为文化界引进了一股清新的青春之风,同时为那些满怀文学理想的青少年创造了一个平台,使他们终于能够走下网络,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大胆袒露心声。在一批又一批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写手脱颖而出之后,“80后”的品牌应运而生,它的出现给曾经沉闷的文学图书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在教辅书之外忽然出现的这类观点新鲜、娱乐性强、有透着些许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市场对这种青春文学的接纳又鼓励了一大批爱好写作的青少年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生活,“少年写作”蔚然成风,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不断的有些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浮出水面。
由于这一领域的收益较高,各大出版社相继推出校园文学作品,媒体的炒作更是愈演愈烈,但这种过分的炒作似乎没有激励青年写作者,反而起了反作用。青少年写手限于其年龄和生活阅历,才思是有限的,于是在金钱的驱使下,“80后”有些并不尽如人意的书稿、社会上内容杂乱的文章、甚至媚俗作者和网络写手们模仿的粗糙作品也都被搬上台面,“少年写作”、“青春文学”开始有了滥竽充数的影子。如果说初期的“80后”给读者带来的是写作者新鲜理念的冲击,那末后来越来越多的各种“少年写手”们带给读者的却是乏味和厌倦。
现在的“少年写手”们的作品良莠不齐,在图书市场上呈现泛滥的现象,这使得很多同龄的青少年读者被这种文化氛围所深深影响,甚至有的青少年不理解什莫是真正的经典,而对于文学的理解就仅仅局限在“谁都可以写”的所谓的“青春文学”。照此下去,“青春文学”的商业化和媚俗风很可能会影响青少年读者对于文学的理解,甚至会给他们以不正确的文学导向,使他们陷入虚无思想的洪流之中,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文学需要天赋,但更需要的其实是积累和沉淀。“少年写手”好好培养也许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有深厚功底的作家,但现在许多人刻意追求“天赋”、媒体大力吹捧“神童”,却形成了一个不正确的文化导向,这无疑要将这些初出道的小写手们引向一条畸形的“成功之路”。韩寒就是在被这样称为“神童”之后毅然辍学的,而事实是也许本来他还可以读到高中毕业。辍学原本是不为大众所称道的行为,但媒体偏偏在此时又起了作用,他们报道韩寒如何在辍学之后过着休闲自在的生活,什莫时候去赛车,又拿了多少多少稿酬。这些报道让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对这种“另类”的生活产生无休止的羡慕,这种不正确的导向正在侵蚀他们对于未来所抱有的理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韩寒,但这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
“80后”的社会根源
“80后”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普及全民高等教育在现阶段还有一定的困难,人口的压力和历史渊源最终导致了计划生育和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生。
一方面,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孩子从小就背负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生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观念的压力下,他们渴望证明自己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使得他们缺少可交流可沟通的同龄人,只能在日记或网络上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当社会对“英雄出少年”的观念不断肯定,对应试教育和张扬个性之间的冲突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些处在叛逆青春期的孩子们便很难拒绝“少年作家”头衔下名与利的诱惑。而当他们拿到第一笔版税,似乎师长的期望、脱颖而出的成就感也在一瞬间得到了满足。他们可以抛开各类竞赛,放下《哈佛女孩刘亦婷》,潇洒地说:“我也可以成功、成名”,而这条“成功之路”归根结底是一条逃脱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之路。
光圈过后——“80后”的未来和我们该做的
“80后”写手们无疑是一批有着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青年人,但却在商业化的不断炒作下有些江郎才尽。过早的面对社会和媒体、一夜成名的压力加剧了他们的早熟,使他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但成名之后的固步自封却成了他们的致命伤,脱离生活、没有深度的作品,即使能因为文字的华美而畅销,也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经不起大众的考验,没有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现象是应试体制的压力和国人渴望一夜成名的畸形心理影响下青少年不正常心态的表露。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这个根本上寻求改革的突破点,从社会舆论的大环境着手,从关心青少年心理、思想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及时制止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青少年的文学更需要的是对深刻文字功底、文化底蕴的探究,而非纯粹娱乐大众、捞取利益的媚俗文学。
近日,一套名为“告别‘80后’”的丛书又使得“80后”现象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书中收录了许多“80后”知名人物的代表作。丛书的编者就是三位“80后”写手,该书策划者、时代经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张万文表示:这套书提出了“告别80后”的概念,希望撕掉“80后”这一过分商业化的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色。这套丛书的推出旨在划清有内涵的青年作家与鱼龙混杂的“80后”品牌之间的界限,使真正有文学追求的青年作家能够更加专注地探究文学之路,使读者将他们与商业化的“80后”们真正区分开来。希望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商业化运作的告别,而非另一轮炒作闹剧的上演。
专科路标网
应该如何形容现在的80后?大神们帮帮忙
80后定义 80后字面意思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文学等简单字面含义。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人们对80后的一些看法和偏见亦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以及奥运圣火护卫战中,这一群年轻人的血性表现,作为有力的中坚力量点燃了国人又一次的爱国热潮,充满活力地宣传了爱国、思辨、正义、人性的积极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至此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式宣传开始进入主流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80后是一直亲眼鉴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 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 80后年龄正处在18岁到28岁之间。现在很多年青写手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85,86往后来的小伙子们,小姑娘,大器早成,不是写书出了名,就是演戏,唱歌出了名的叫“80后现象”、“80后写作”。 狭义80后:指80-89年出生的人 广义80后:指80年后出生的人 另外,还有一种在80后内部细分出85后(85-89年出生的人)的说法,用意大概是旨在强调80-84年出生的这代人身上的过渡特质和宣告85后新时代个性的正式成型,不很普遍。 80后代表人物 80后作家是当今文坛最具冲击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学力量。原先的80后概念就是指80后作家,只是后来概念被宽泛化了。80后作家人物: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陆缄、春树、甘世佳、小饭、李海洋、韩晗、苏德、周嘉宁、郑小琼、胡坚、李傻傻等。 80后不仅仅包括了文学的范围,明星,运动员还有普通的80后出生的人都称为80后。其中运动员中代表为:姚明,易建联,刘翔,丁俊晖,何雯娜等等。另外,值得骄傲的是现中国大陆首富杨惠妍也是80后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娱乐圈中有从超女脱颖而出的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 , 何洁 等,还有词曲作家申宝峰,乐队花儿,马天宇等. 学术界的80后也逐渐兴起,甚至吸引了部分搞文学创作的作家,譬如在国内文学评论界风头正劲的韩晗,本人就曾是80后代表作家之一,1984年出生的龚哲轩,现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最年轻的访问学者,主攻量子物理学,1980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博士金理,荣膺“华语传媒年度批评家奖”,1981年出生的张鸿巍是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博士,现在是广西大学法律系的副主任,并具备教授职称,而另一位1981年出生的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胡鹏林,则是湖北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他们共同承担起了80后在国内学术界继往开来、更新换代、全面构建年轻化学术梯队的历史责任。 80后还包括正在兴起的以‘泡泡网:李想’和‘我是80后:谁知果’为代表的IT和传媒精英。 最新的80后解释:80后字面意思就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但是从网络文学的发展来看,80后是特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具有各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但是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能够接受他(她)们的地步,是一个早到的阶层。这个阶层在几年内处在失业或者准失业状态。 另一种说法:80后本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护和潜在竞争而产生的,较前代人更自我膨胀,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人。在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时,这一代人的出现让中国有了新的家庭结构。 社会学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10年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80后就是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美国也把这一代叫做“Y一代”。 80后的文学 八零后在出现时是一个文学词汇 “所谓八十后作家,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 ——青年学者、八十后作家 韩晗 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虽然80后文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花城》、
《上海文学》
《人民文学》等主流刊物已发表他们的大量作品。但文学毕竟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这时,对80后来说,文学自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 “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自己被不被笼络到这个概念之下无所谓。真正的文学不是以年代划分的。一个作家,他不乐意自己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因为作家追求艺术性的独一无二。划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评论家或者出版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都有利。前者是学术上的方便,后者则是经济上的利益趋势。、 “80后”主要文本:韩寒
《三重门》
、《像少年啦飞驰》。郭敬明代表作《幻城》、
《梦里花落知多少》
。 张悦然 《樱桃之远》。 泽婴 《荼縻》、孙睿
《草样年华》
、春树
《北京娃娃》
。 马教授认为,80后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市场化、文化化的一种表现,是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在外部商业资本(传媒、出版)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现象,是借助小读者和小作者的互动进行偶像化市场造势和炒作的文化现象。80后创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一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下小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欣赏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学生的高考情结和教育弊端,与一些著名高校达成协议,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小作者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从而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引起传媒、家长以至社会的普遍关注。 新概念作文大赛也确实涌现出一些有天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们的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心理,个性十足,抒发了他们自己的心声,例如高考的压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说出了自己心里话,在阅读中得到宣泄,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一些敏锐的出版社和书商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全力打造这样一批青春写手、作家,导致80后创作大量出现,一些小说的销量竟逾百万册。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创作在社会上掀起的巨大影响,媒体也热烈地关注、参与其中,不断为80后创作造势、炒作。通过对此的运作,许多涉猎其中的传媒影响力剧增,而他们的宣传、造势,又为80后文学的创作、作家的名誉提高、作品的销售推波助澜,相得益彰。 对于80后创作,马相武的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看,80后创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种巨大的影响与其说是因为其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不如说是抓住了青少年读者们的阅读心理。80后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主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富有艺术性,个性十足,同时其细腻、逼真的心理、情感变化,也有十分可取之处。千百万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长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青春读本”,80后小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需求。当然,其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也许争议并未充分展开。现在是大家都愿意表现宽容的年代。 马相武肯定80后创作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指出了80后创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书商、出版集团要在短时间内出书、获取利润,所以会要求作家在短时间内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税、稿费以及创作名望的推动下,作者们有时候也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部分作品的创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团的策划,容易造成作者个体写作行为失范。另一方面,由于小作家、小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其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上稍显单薄,而且有雷同的现象。同时,标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难免沦为矫情,真实便失真了。语言上追求自由纵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 青年读者对于80后创作的喜爱与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以及生存状态。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后创作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我们写我们”,后一个“我们”是指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体;前一个我们则是指80后作家们,也就是用青年的手,来写青年的事。这是区别于“他们写我们”的,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先一代的专业作家们。相对于“他们写我们”,“我们写我们”显然更加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受“我们”的推崇。 然而,“我们写我们”,与“他们写我们”相比,尽管的确更加率真、更加贴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声,但是由于这些“我们”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难以对青少年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一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难免良莠不齐,某些作品过于暴露、夸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这也是马相武所深感忧虑的。 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 这一群人,闹哄哄地走向了文学的殿堂,但是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里,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的危机中!这就是所谓的“80后”。 80后代表作电视剧<奋斗>这是一部描述大学毕业生闯荡社会的作品,讲述三对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现实与校园...面对人生的挣扎与奋斗。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
专科路标网(https://www.szhektwx.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谁写的的相关内容。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出自东北女孩
经过多日找寻,上海高考三年来首篇满分作文作者已经找到。昨晚,记者来到该考生的高中学校——上大附中,满分作文作者就是该校高三(3)班的黄莎。 由于高考后黄莎已回黑龙江省佳木斯的老家,记者采访了黄莎的高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卢松龄以及黄莎的数位同学好友。 考生父亲向学校报喜讯 6月18日,本报在头版率先刊登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并在 《升学周刊》博客 (blog.sina.com.cn/shsx)上寻找文章作者,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昨晚,记者在上大附中看到了黄莎的班主任、语文教师卢松龄。据他介绍,黄莎是学校最后一届全国班学生,来自黑龙江省。 高考结束后,黄莎就和来沪陪考的妈妈一起回老家了。 6月20日,远在黑龙江的黄莎及其家人通过网络看到这篇满分作文后,意外发现上海多年来难得出现的满分作文竟出自女儿之手。当天,黄莎的父亲先给班主任卢松龄打电话,告知这一喜讯: “这篇文章是女儿黄莎写的,全家人都很开心。” 和黄莎父亲通话结束后,卢老师又拨打了黄莎的手机,询问这篇文章是不是她写的,并向她表示祝贺。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卢老师将这一喜讯告诉了校领导。 据卢老师介绍,由于高考成绩还没公布,学校领导知道黄莎获得满分的喜讯后,采取严守秘密的办法,没有对外公布,只有部分学生知道这一喜讯。 学校希望保护好学生、老师,不让黄莎受到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承受额外压力。 好友:第一眼就感觉是她写的 “我第一眼看到这篇满分作文,就感觉是她写的!”黄莎的同桌好友——高三 (3)班团支书李梦珠笑着说,每次语文考试,黄莎的作文都要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中传阅。 “卢老师常说,黄莎是我们班作文写得最好的人。她的写作水平也是一般人难以赶超的,在语言和对文字的驾驭上,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这与她博览群书密不可分。” 不仅如此,初中时,黄莎就曾在佳木斯市拿过多项作文比赛奖项,甚至是全国大奖。 作文是典型的“黄莎式”结尾 “上海市唯一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是我们班黄莎同学写的!”几天前,上大附中高三学生肖燕收到班主任卢老师的短信后,吃了一惊。 随后,肖燕上网搜索这篇满分作文, “越看越像她的文笔和风格。”肖燕说,尤其是作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这是典型的 ‘黄莎式’结尾,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由于黄莎的习作经常在班级同学中传阅,不少同学至今感慨,黄莎的作文水平是难以超越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作文就是黄莎写的 《江南》,虽然她是北方人,可文字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仿佛一幅风景画。观察之细腻,感悟之深刻,文笔之流畅,底蕴之丰厚,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都自叹弗如!” 众多贺喜使她想“躲起来” 上海罕见的满分作文作者是上大附中高三 (3)班的黄莎,这一消息迅速在上大附中校园传开。“黄莎平时在学校人际关系非常好,也非常喜欢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高中阶段曾经担任学校广播部部长。由于她性格比较活跃,现在的高一、高二年级也有很多同学认识她。”卢老师介绍,这个消息在同学中传开后,全校学生都感到非常自豪,除了高三年级的学生打电话给她,高一高二年级也有很多相识的同学给她打电话贺喜。 “她现在基本不接手机了。”黄莎告诉卢老师,每天面对这么多同学的祝贺,她觉得非常开心,但内心又不觉多了一份压力,毕竟高考成绩还没有揭晓,最终结果还没有公布。现在,她不想受到太多的打扰,只想安静地休息。现在,只要听到手机响,她都觉得有点紧张,甚至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 【众人眼中的黄莎】 班主任:她为人正气成绩稳定 尽管黄莎是上大附中理科物理班的学生,三年前,黄莎考进上大附中后,就显现出她的学习兴趣:平时喜欢阅读,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因为喜欢文学、喜欢阅读,课间,黄莎喜欢与语文老师交流。 “和黄莎交流时,她留给人的印象是:人很正气,很有气质。”卢老师说,她语文功底非常厚实。由于黄莎是全国班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一直住校,学习成绩也比较稳定,如果考试发挥正常,她的水平可以排在全校理科班的前茅。从高一开始,黄莎就喜欢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尽管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这并没有打击她喜欢文学、喜欢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同学:她人缘好、爱讲冷笑话 认识黄莎的人,都爱与她开玩笑,戏称她“傻子”。记者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对黄莎有个一致的评价——除了爱笑,还有一个“标志性表情”,就是爱一个人发呆,总感觉她在想些什么。“或许她还沉浸在那些文字中,思考文字背后的故事。”小李说。 好友们都说,黄莎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人缘非常好,所有同学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有一个“法宝”,别人不开心时,她总能说出各种古灵精怪的“冷笑话”逗乐同学。“她只要一说笑话,准能把你逗乐,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了!” 小李回忆说,每次与黄莎聊天,她嘴里总能蹦出一些带有“冷幽默”的话。最经典的一次是,小李向黄莎诉苦,异常愤怒地讲了半天,可黄莎一点反应都没有,“你怎么听了半天都不吱一声啊?”“吱……”趴在桌上的黄莎终于乖乖抬起头,看了小李一眼,发出这么一声。一见好友可爱的表情,小李的怒气全消了。 【作文满分秘笈】 爱看书 “说她是书虫或书迷,一点都不为过,她还曾因为看书而没写完作业。”说到好友为何能写出满分作文,小李说,黄莎爱读书,读杂书。黄莎的藏书是“班级之最”,不仅寝室里的两层书架上放满了书,连衣橱里都塞满了书,除了学习,黄莎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读书上。 小李说,黄莎的藏书中以文学书居多,她爱看张爱玲的小说、看有关演讲与辩论方面的书,爱看电视上的访谈类节目,每期《读者》必买,最爱其中文字优美的散文。“碰上什么好书,她都要推荐给我看,曾特别推荐过一本张爱玲的《心经》。” 爱记录 看到令人感动的文字,黄莎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细心的她总要拿笔记下。作为学校广播部部长,眉清目秀的黄莎有一副磁性嗓音,而这些平时积累下的文字都成为她播音时的最好素材,反复阅读、默默感悟、陶醉其中。“我们不少同学都是黄莎的忠实粉丝,每次她播音,我们都会守候着,期待她带给我们优美精彩的文章。”小李说,黄莎的声音可不属于一般的甜美型,而是有一种特别的磁性,她饱含感情的朗读,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共鸣,正因为此,黄莎曾多次获得学校朗诵比赛大奖。 关注社会 上大附中位于宝山,城乡结合处,外来民工人员及其子女很多。平时,黄莎很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长期积累促使她写出高考满分作文。 【黄莎的志向】 不喜欢当作家,想做警察 “她很恋家,或许想离家近点吧。”据黄莎的同学透露,高考填报志愿时,黄莎报考的是哈工大和北京几所高校。尽管黄莎的文科学习也比较好,高中分班时,她选择了理科物理班。 课间和好友聊天时,黄莎曾经透露过:她不喜欢当作家,喜欢做一名警察。 【网友评论选摘】 先吸引我的是 “满分作文”这几个字,再一看这篇文章写得真的非常不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所有人的共鸣。共鸣,我想这在高考作文里很重要吧,能够引起共鸣的作文也必定会得很高的分。作者所写出的真实情感,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新浪网友 做学生难!做高三学生更难!作为一个生于长于大都市的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的情怀,你不感动吗? 一个整天忙于高考备考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如此观察了解,并在有限而又有些压力的情况下,把它表达出来,难道你还不佩服吗?试想,我们要是在十七八岁参加高考,也写这样的作文,能想出这样的立意,能有这样的行文吗?向你敬礼! ——真美世界 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让作为大学生的我感到震撼!我们都不曾如此细腻地观察生活。不论是应试的老套还是八股文的繁杂,都值得我们称赞。 对这篇作文持批判态度的人们,请问你或者你的孩子为什么高考作文不得满分呢? ——瑶吖瑶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为一名90后的高中生,将目光投及农民工子女,在表达悲悯的同时不缺尊重,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希望,立意敏锐直接却又能将主题表达得妥帖中肯而不流于偏激,尤其可喜。在时间十分有限的高考考场上,能紧扣主题,写出这样语句流畅、结构合理、立意鲜明的文章,很难得。 我更为这篇文章所流露出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爱心、善良和正直而感动!尤其这些感情来自于一个90后的高中生,这让我不得不为现今的青少年叫好。 ——盈盈脉脉 文章真实地说明作者对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有很深刻体会,在短时间写出这样文章实属不易,用语简练,且有深度,将当下“三农”问题很好地展现出来,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如何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如何从体制上保障农民权益,这都是新时期政府执政的关键!顶! ——wangdong12315 记者 李征 寻找满分作文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升学》博客(blog.sina.com.cn/shsx)上刊登“寻人启事”之后,迟迟没有等到报料电话。 作者究竟是怎样的学生?是上海人吗?他或她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感同身受的文章?作者是不是参加过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调查……几天来,每天都有多位读者拨通本报教育热线,询问跟踪进程,提出上述疑问。 一名读者甚至说,她认定作者是个女孩,而且老家在外地农村!这一切疑问和猜测终于在昨天揭晓。 曙光出现在博客的一条留言中,一名网友留下了一句话:“作者就是我们学校的黄莎!” 黄莎是谁?记者尝试搜索“上海 高中 黄莎”这几个关键词,一个含有 “200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符合加分政策的考生名单公示”的网页跳入记者眼帘,“上大附中 黄莎”赫然在列。是她吗?下面的工作就很简单了,上大附中老师随后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然而接下来的采访并不顺利,黄莎是全国生,在高考后就回到了黑龙江老家,虽然记者多方查找之后得到了她的联系方式,但她的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黄莎的好友说,几天来自己也一直联系不上黄莎,估计是这几天恭喜的电话太多,黄莎感受到精神压力,拒听所有来电。 本版刊发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她的同学旁敲侧击采访来的。“揭秘”满分作文作者,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为了告诉读者:写这篇关注身边弱势群体作文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名非常普通的 “90后”中学生,打动我们的不是她的优美词句,而是她的特殊视角和同情心。 【相关链接】 农民工子女话题为何进作文 记者 杨玉红 近年来,从中央到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作为200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将于年内完成60所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设施的改造,并将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这批农民工子女学校转为民办小学后,在其中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免交学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并由政府向其实施基本成本补贴。 2008年,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比例将提高到60%,到2010年,适龄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全部进入全日制公办初中就读。公办学校招收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同样注册学籍,享受拨付公用经费,不交借读费、免除学杂费,在评优奖励、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团队组织等方面与本市学生待遇相同。 作者黄莎选择农民工子弟话题作为高考写作题材,既是她本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更是小作者平时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的体现,否则字里行间难以流露出如此真情。 作为 《“80后”学生自编民工教育手册》一书的编写者—上海财大附属中学高三毕业生沈轶雯介绍,虽然此次高考作文自己写的是地震,但得知这篇有关农民工子女题材的作文获得满分,她打心眼里为作者感到高兴。她感慨地说道:“尽管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还是希望唤起社会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注,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社会氛围,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切实的帮助。” 看过满文作文后,上海财大附属中学学生乐苑也颇有感触,她曾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过专门调查,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尤其引起这群高中生的关注,虽然条件艰苦,可孩子渴望学习的精神感染了这群上海学生。
以上就是什么叫做”80后”?又有什么叫做”90后”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专科路标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专科路标网:
www.szhektwx.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