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 04:57:25 | 专科路标网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战线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1984年,南雄中学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并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和总务处。当时的领导班子由正、副校长4人和处、室正副职主任10人组成,校长李仕仁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其他成员分管各项工作。
1985年至1987年,南雄中学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和推广“启、读、议、讲、练”五字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和导读法,同时学习和推广黎氏最优教学法,皆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1987年,全校143名教师中,达到本科学历者39人,专科学历者82人;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有高级教师14人(含特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50人,二级教师25人,三级教师2人;教职工156人中有中共党员43人,共青团员49人,民盟3人。
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至1987年,该校共有26个教学班,学生1700多人,其中高中12个班学生812人,初中14个班学生889人。
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高,从1977年至1987年10年间,该校高中毕业生被录取上大、中专达2018人(其中大学本科600人),仅1987年高考录取本科105人,专科68人,中专48人,高考平均分、录取数及升学率均居韶关市各县重点中学之首,是韶关地区(市)高考先进单位。
八十年代是南雄中学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有:1982年、1984年全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1984年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2年、1983年省长跑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86年市贯彻《体卫工作暂行条例》优秀学校等。
1988年后,南雄中学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该校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2002年12月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同年9月,该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初高中剥离办学,取消初一级,停招小学毕业生,高中扩招6个班。
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有专任教师16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6人,评为先进教师的有国家级2人,省级19人,韶关市级15人,其中2人为韶关市“名教师”,4人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93人,专科73人;共有教学班51个,学生2928人,其中高中40个班2251人。
1998年至2002年,南雄中学校共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3个,教师获各种奖励44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5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0人次,省级20人次,地级市27人次;教师撰写并发表在国家、省、地级市刊物上和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50多篇。5年间,该校共培养49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1034人,其中本科591人,专科443人。
期间,南雄中学校一手抓常规教学,一手抓教改教研,教学科研成绩显著。2000年至2002年,该校承担4个国家级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均取得良好效果。
1977年至2002年,李仕仁、曾灵飞、邓根松、康登生和朱兆财先后出任南雄中学校长,其中李仕仁在任时间最长。如今,南雄中学的校长为胡钟超。
1949年9月24日,南雄解放。10月,南雄县人民政府派李树华、邓功琳、钟玉铫同志接管省立南雄中学和南雄县立中学,随后两校合并成立南雄县临时联合中学,1950年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当时第一校长由中共南雄市委县委书记、县长张尚琼兼任,第二校长由县委秘书邓事型兼任,学校日常工作由校务主任(副校长)李树华主持。当年10月,学校共招收学生288人,其中初中生219人,高中生69人;共有教师30人。高中部设在原省立南雄中学校舍(今南雄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初中部设在县立中学校舍(在今南雄市区繁荣路)。平时上课和住宿按高、初中分开,集会时则到初中部大礼堂举行。
据北江区专员公署1950年《四月份工作报告》称:“省立中学原有韶师、志锐中学、南雄中学、连州中学四间。解放后,志锐中学、韶师合并为北江临时联合中学(曲江中学在内);省立南雄中学、南雄县立中学合并为南雄临时联合中学;省立连州中学、县立连师、私立燕喜中学合并为连州临时联合中学,故现在得有省校三间,共44班,教职工113人,工友29人,学生1340人”。据此可知,建国后的南雄中学为省立中学。
另据1954年《粤北区各县年报表》称:“学校全称:广东南雄中学。主办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五十年代初,雄中教师较为缺乏,需到广州聘请教师,北江专署文教处和省教育厅也通过举办短期教师学习班,结业后再分派到雄中任教。当时中学的数、理、化教材采用苏联教科书的中译本,教学方面则以学习凯洛夫的教学法为主,提倡写教案和运用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1953年至1958年,“思想改造”、“整风”、“反右”等运动频繁,南雄中学部分教师无故受到批斗,有7人错划为右派。
1959年,该校搬迁对南雄县城东五里山办学。
1960年,为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该校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当年该校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教研组长王朝安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
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该校。是年,因地质问题,该校课室和宿舍的墙壁不断爆裂,加上缺乏水电,需要搬回原址,但原高中部校舍已作县招待所,只能搬回初中部办学,最后只好把部份课室和宿舍建在初中部植物园内,并堵塞了一段县背街,使校园面积有所扩大。
1964年南雄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该校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南雄中学也不能幸免。是年下半年该校开始停课,揪斗所谓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部分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9年,南雄县工人宣传队进驻该校,并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又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该校一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雄中搬迁后,原校址被工厂、机关等7个单位占用。
1974年9月,南雄县委决定城关镇一中从飞机场(位于全安镇)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南雄中学。其时共有8个教学班、18名教师和400名学生。
次年11月起,在“学习屯昌,大办农场”的口号下,该校师生停课办农场,大部分时间用在“学工”、“学农”上,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该校只有一名应届毕业生和一名往届毕业生被录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秋,南雄县委、县政府把该校定为重点中学,调县教育局局长李仕仁到该校任校长,调整了领导班子,调进一批优秀教师组成教学骨干,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购置一大批图书、仪器设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1978年高考,该校共有43名学生考上大专院校,因此被首次评为韶关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之后,教学质量逐年上升。
到1982年高考,该校考入大、中专院校人数达141人之多,为全韶关地区各县之冠,该校即被评为1982年广东省普通教育系统优秀集体,校长李仕仁代表学校出席了省普教系统先代会。
1980年后,该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建成两幢教学大楼,新建了3幢教师宿舍大楼,并拥有室外篮球场5个(其中两个是水泥球场),100米跑道一条,室内篮球场两个;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共有500多平方米,图书馆和阅览室共有200多平方米,藏书2万多册;校园总面积2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较充实,其中有电脑25台,教学演示开出率100%,分组开出率80%。据1981年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该校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
2024-06-28 01:09:46
2024-06-28 21:55:10
2024-06-26 11:46:49
2024-06-28 06:25:45
2024-06-21 15:15:31
2024-06-24 19: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