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吗?(江宁校区)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河海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吗?(江宁校区)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河海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吗?(江宁校区)
校园生活丰富不丰富主要和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学习时间大家都是三点式生活,周末生活的话要玩也一般不会在校内,都往校外去了。
水利水电专业玩的时间不怎么多呀,其实挺好的,我学自动化化,在学校一个月出两次校门的样子,也好少走宿舍,虽然没什么玩,不过我也觉得过的挺充实,专业课外,自学了一大堆东西。上大一的时候玩的比较多,上大二后哪还有时间玩,都忙起来了。
所以你去那呀不主要是看那校园生活如何,每个人对生活的理念不一样,就好比有人为了学习一个软件,一个学期心思全在上面,在我没看红楼梦前,你给我一本红楼,我可以安心的看几月。
也不清楚你所谓的校园生活在一丰富我怎样的一种存在,是指娱乐,还是学习,娱乐的话只要你性格好,在那有好朋友,生活怎么又会不丰富呢?要是学习,只要你真的把心放进学习里去,那可是朝朝胜朝朝,那时你就不会考虑到丰富了。
花木兰为什么一定要替父从军
花木兰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只不过她不是姓花,而是姓魏。下面是抄来的别人的研究资料: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题木兰庙唐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过商丘明曹琏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忠。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木兰祠清徐肃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有个花木兰,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花木兰”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
专科路标网
历史上有哪些不同姓,同名的﹖
1孟轲——荆轲
孟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荆轲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他入秦行刺。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高渐离送别荆轲时所吟唱的诗句。
2岳飞——张飞
岳飞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张飞
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更是给了他黑脸的形象。但根据现在的最新调查,特别是在四川一带出土的文物显示,张飞很可能是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 张飞身高八尺,专用兵器:丈八蛇矛。认识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彊,彊与疆很像)、张达刺杀。
3吴起——白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又称公孙起。秦武公之后,武公生子赵白,其后以其名为氏,故曰白起。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4孙权——左权
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权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左权老井村。 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5项羽——关羽
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或称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项羽在乌江听亭长的话回江东,兵只有没打过仗的新兵,手下大将丧失殆尽,地盘又小。而当时刘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项羽必败。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字云长,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使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中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走麦城”等憾事。
6班超——马超
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马超,名门望族,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硕,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娶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分之一的羌人血统。
7乐毅——陈毅
战国时期燕将,事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诸葛亮就曾经自比管仲乐毅。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职业军人、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1年1月16日,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逝世后,中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8李牧——杜牧
战国时期赵国人,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9杨广——李广
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杀,隋朝灭亡。
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人),西汉时著名武将。李广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将门世家出身。汉文帝十四年(前165年)从军,死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李广为人廉洁,《史记》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李广关外狩猎时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李广成了后世神射手的代名词之一,但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过侯。
10阴丽华——张丽华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的后人。阴丽华原为刘秀的宠妃,备受光武帝的宠爱,在刘秀统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即建武十七年被册封为皇后。公元64年,阴丽华驾崩,东汉后世君臣上其谥号为“光烈皇后”。
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的时候,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后至京师,被执金吾出行时浩浩荡荡的盛大场面所震撼,不仅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不仅如此,阴后还成为了后世许多诗文曲赋中美人佳丽的代名词,如唐代诗仙李白在《南都行》中赞道:“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南北朝大文豪庾信在其代表作之一的《春赋》中写下了:“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的千古佳句。刘秀对阴丽华爱慕的一段佳话还引得后世不少“乱世英雄”的追捧,如作为大唐王朝终结者的后梁太祖朱温就有“丽华之叹”;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亦感慨“余亦遂此愿足矣”。
歌妓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孔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立即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和加强。陈叔宝生活奢侈荒淫,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艳词,完全不理朝政。南朝前期,有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一,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陈亡时,南朝仅有户五十万,口二百万。589年,隋军大举南下,韩擒虎从采石渡江,贺若弼从广陵渡江。两路大军进逼建康,城破,陈叔宝与宠姬张丽华、孔贵人藏身井中,被隋军俘获,南陈灭亡。陈叔宝被安置在洛阳,隋文帝仁寿四年(604)病死。后人称他为陈后主,谥曰炀(据《史记正义》:去礼远众曰炀),葬于洛阳邙山。
以上就是河海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吗?(江宁校区)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专科路标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