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专科路标网小编整理了什么是大类招生?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大类招生的利与弊
介绍大类招生的利与弊之前先跟大家聊聊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的优点
减少盲目性,现在大多数考生在选择志愿时,都是比较盲目的,不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对这个专业感不感兴趣都不清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跟着感觉走或者是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盲目的根据专业的名称选择专业。
符合志愿者意向,大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生而是一些学子在高考发挥不当的情况下或是因几分的差距而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而痛悔的遗憾,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专业。
提高学校效率,按“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可以更好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平衡冷门专业,大类招生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大类招生有利于使“冷热”专业趋向平衡。能够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大类招生的缺点
大类招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满足了一部分,得罪了一大批”。分配专业依旧是按照绩点排名,必然导致‘冷门专业’越来越冷,学生没兴趣、老师没干劲,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实施什么样的选拔政策,学习成绩好才是关键,才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各位同学们努力学习吧!
什么是大类招生?
各高校实施分流的依据通常是学生大一期间的成绩和高考成绩。
按照专业大类招生,是目前多数高校培养本科生的普遍做法。高校在本科招生时,会将同一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不同专业捆绑在一起,甚至将相近一级学科放在一个大类招生。不过,当学生入学以后,迟早要面临专业分流。
目前,各高校实施分流的依据通常是学生大一期间的成绩和高考成绩,由于学生考入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大类的高考成绩往往相差不大,大一成绩就成了专业分流的最主要依据。据媒体报道,为了分流到理想专业,学生不得不像在高三时一样参与绩点的角逐,以此期待在分流时取得有竞争力的排名。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按照入学后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设定一定的分流比例。这种模式直接的弊端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二种: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
专科路标网
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先统一学习基础课,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最终确定所学专业。
大类招生是个坑儿吗?
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 晴
以前常常听人吐槽大类招生,现在才真正明白这玩意儿究竟是什么东西。顾名思义,就是高校在本科招生时不分具体专业,按照一定方法“合并同类项”,以大类形式招生。学生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照理说这大类招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广泛的“通才教育”,不着急确定具体专业,先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给学生更多地选择自由,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很多很多高校,也是这么干的,大一时并不分专业,等大家在这一年内打下一定基础以后,才会进行分流。这种先大类招生,然后再进行分流的方式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流做法。
但是,既然是专业,就有“冷门”、“热门”一说,再加上网上到处都充斥着“劝退”信息。然后,导致不少冷门的“天坑”专业无人问津,而一些热门专业则分数线暴涨。于是,大类招生的实施,让这一让高校头疼的问题得以解决。将一些“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打包在一起,然后再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工科实验班),再来一个大类招生,问题迎刃而解。要不是这样把冷门专业打包到热门专业里面,冷门专业都没人报的。
高考填报志愿,你总要选专业的,大类专业中恰巧有自己喜欢的那个“热门”专业,心想那个“冷门”专业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吧,考生抱着侥幸心理也会选择。等真正就读以后,分流时就由不得学生了,万一成绩不好,挂科太多就会分流到冷门专业,这个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以往,高考录取时,高分考生可以一次到位的选择并且就读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但是大类招生不一样了,竞争激烈的部分院校,逼得考生进入“高四”状态,比高三的压力还大,让人喘不过气来。“大类招生考试好,年年期末胜高考!”这真实地反映了大一期末考试的残酷竞争,考上十几门,而且门门功课都挺难的。
“大类招生好,看到大类赶快跑!”这是某问答网站上一则关于高校大类招生的匿名调侃。若是查询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也会看到一些过来人的“提醒”——小心,高校大类招生“有诈”。
2021年,中山大学宣布实行大类招生。其计算机类(珠海)分流专业有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以及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这也就意味着,冲着计算机专业报名的学生,最后可能流入土木、水利这样看似和计算机关联不大的专业。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类,其中还出现了农学院,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也居然弄成了“大类”。
在一些人眼中,这就是把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放在一起搞“捆绑式招生”,是给学生“挖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带来的问题就是,通才培养不成,专才又是半桶水晃荡。大类招生弱化了专业教育,压缩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专业分流后还处于一种专业知识欠缺的状态,还得再补课。
学生选专业时,考虑现实的“冷热”因素。学生一看某些专业总被吐槽不好就业,那肯定是要趋“热”避“冷”。如果冲击热门专业的学生太多,必然有一部分人的专业志愿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被调剂。专业分流,是二次选择,也是二次竞争。
被大类录取的学生学习的最大感受,则是累。什么都要学一点,就像是在上“高四”。用现在流行的词,叫“卷”。大一时的成绩足够好,分流时才能如愿以偿进入大类里的热门专业。否则只会被打入冷宫,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别看学校说:“参考学生兴趣和成绩分配专业”,但大家都对热门专业感兴趣,那最后怎么办?还是看成绩。高中的时候,大家学习参差不齐,只要有一定基础,足够聪明和努力,就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但大学里的竞争,是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同样优秀的人之间的竞争,比高中的竞争难度还要更上一层楼,这内卷得比高中更激烈。所以,有学生说,学得比高三还苦。
学校开展大类培养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拓宽知识面,多注重不同知识领域的“通”。但在强烈的目标导向下,一些学生做的不是探究性、兴趣性学习,而是回到了中学阶段的应试性学习,还是那么枯燥、乏味,令人厌倦,好不容易摆脱了“高三”,却又进入了竞争更激烈的“高四”,感受不到大学学习自己喜欢专业的快乐,的确令人失望。
大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分离,专业分流兼顾学生意愿难以调和,冷热专业差异巨大……
尤其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学生,特别要谨慎选择大类招生专业。要是到了大学,一旦成绩落后,不仅选不到你想要的专业,甚至还会挂科、留级、劝返,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到时候后果就严重了。
以前,我们总认为进入大学就轻松了,就可以放飞自我了。然而,选了大类后也不能彻底放松,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大学的平台,了解自己特长和兴趣,了解各专业发展前景,努力学习,不能有丝毫懈怠,以免在竞争中落伍,以免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以上,就是专科路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什么是大类招生?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