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04:51:59 | 专科路标网
科举是我国古代一项影响深远的选拔官员制度,自隋朝创立一直持续到清末,历时千年,通过科举制为历朝历代选拔出了无数人才。但科举之路艰险难走,能走到顶点成为状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强如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都是科举出身,建功立业,都却都没能走到最后。
在中学时课文里有一篇文章叫做《范进中举》,说的就是一个叫范进的人,54岁终于考中了举人,大喜之下,居然发疯了。可见中举对当时人的冲击力有多大,可以说是一步登天。这个故事虽然辛辣的嘲笑了科举制,但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艰难:范进中举疯了是正常的,不疯才奇怪!
现在经常有人感慨,高考太残酷了,一分之差几万人,可能由于差一分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可是,要制度科举的残酷性和难度,就不会这么觉得了,科举的难度,是高考的百倍千倍以上!
就拿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清朝来说,沿用明朝科举方式,科举路线是“秀才——举人——进士——庶吉士”,庶吉士是人数最少的群体,在考中进士中的人选择最优秀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杨亭和、张居正、曾国藩、蔡元培等人,都曾经出任过庶吉士。
网上曾经有人认为是秀才对应小学文凭,举人对应大学文凭,进士对应名牌大学文凭。并因此认为科举其实并不难,秀才很简单,举人难度也不大,进士虽然有点难度,但是以自己的智商,熬熬夜也能通关的。基于这样的判断,就得出一个结论:古人的知识水平太低了,我们现代人太牛了。
有了这样的结论,就开始指点江山了,只能考到秀才的人是穷酸秀才,只能考上举人是只会死读八股,狗屁不通;考上进士的就更都是书呆子了。殊不知,最大的愚昧就是无知,无知者无畏,之所以敢评论当年的秀才、举人乃至进士都是死读八股、封建卫道士,完全就是幼稚!
科举的难度真正是什么?既然用学历换算,那么应该是考中秀才的难度大概相当于现代考上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也就是985/211的院校难度!考中举人的难度大概相当于现代考上清华北大,也就是中国的TOP2!考中进士的难度大概相当于了牛津剑桥,也就是世界TOP10!
这么一比,就知道科举到底好考不好考了。有人觉得不服气,明明是小学、大学的难度,哪有那么难?那么,用数据来对比一下,就能更清楚的看出来了。
科举的第一步是秀才,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多的大县有录取名额有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也就是说,要在全县规模的考试中,考到前30名!换算到今天,考入全县前30名的,不就是985/211的重点大学水平吗?而且只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享受免除税役、见官不跪、过堂不刑的特权了!这是小学文凭就能拥有的资本吗?
科举的第二步是举人,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在八月举行,因时逢秋季,故称“秋闱”。各地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中考试,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资格应试,必须在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资格参加。
也就是说,考举人是三年一次,不是现在高考一年一次,其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举人考试的录取率,天子脚下的直隶一次只录取120人,江浙等大省也录取120人,至于偏远的云贵小省,每科只录取三四十人。也就是说,高考大省每三年只要前120名,小省每三年只要40人!这个录取比例,其实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要低!据清朝统计,入关后共开科112次,录取总人数152100人,平均下来,三年一次,一次只录取1358人。从这里看 ,范进考了一辈子,能中举人,高兴的发疯也并不丢人!
中了举人,就可以去吏部注册,成为候补官员了,只要出空缺,就可以摇身一变,身为县太爷!当然不愿意等着排号补缺,中举后也可以去当高官的幕僚,其中最佼佼者就是左宗棠!
科举第三步,也就是进士。会试照例在乡试举行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通称“春闱”。这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录取率也最低,因为历年来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都可以一同应试。也就是说,你的对手不仅仅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而是历代复读生,这些复读生可能是30年前的落榜者!同样,清朝开科112次,录取进士人数26849人,平均下来,三年一次录取230人。这个录取难度,平均一年只要全国最顶尖的那80 个人,这是什么水平,就是世界一流大学TOP10的录取难度!
所以说,能考上进士的,绝不是芸芸众生能做到,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这才是中国古代对读书人推崇的原因!清末60年一共录取了6700名进士,而这阶段的人口是多少呢?4亿!进士的录取率是百万分之十七!
科举考试 作为古代 封建社会 的一个重要制度,其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 核心价值观 ,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具有现代性。如今的高考,虽然在形式、性质上不同与科举,但内在的含义大致还是一样的。
那么科举与高考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呢?
相同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是两者都是选拔人才的全国性考试,定期举行,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考试。
其二,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都在考试形式和程序上追求公正、公平,清代时, 科举制度 十分完善,被视为“至公之制”,高考在实践中,不断消除影响公平的因素,力求在考试、阅卷、录取等环节做到公正公平。
其三,二者都对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科举诱导天下读书人埋头苦读,博取科举功名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形成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风气;高考则激励了广大青少年学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四,二者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比如,科举时代有冒籍,现在高考有移民;科举时代有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争,现在高考有 录取分数线 各省有明显差异问题;科举时代有形形色色的舞弊,甚至引发血腥科场大案,现在的高考中利用高科技舞弊等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科举和高考又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科举是一种选官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唐代 进士及第 的考生通过 吏部 铨选后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宋代则规定进士可直接授官,明清时期进士及第后,除了少部分进入 翰林院 深造者,其他也是通过吏部铨选分别授予官职。另外,举人同样也有入仕的资格,被授予知县和教职。而高考则不同,它是为普通高校招录新生而进行的考试,和入仕没有任何联系。
其二,科举与高考的考试内容不同。科举以经史文学(明清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主)为考试内容,明清以后八股文为考试文体,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思维。高考的考试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文 科学、自然学科等领域。
其三,唐宋以后,尽管读书人也可以通过举荐、乃至荫生的方式入仕,但科举考试才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入仕的途径。高考虽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他们成才的唯一途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同样可以有好的前景。
其四,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明清时期乡试举人的录取率仅为1%左右,而且是三年一次(恩科除外)。殿试也是三年一次,每科录取的人数大致也是在300人左右,这个比例促使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绝对精英分子。而高考的录取率在6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更高。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晚清时期开始有了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之间出现的偏离,因此科举在清末时被彻底废除。但这并不能否定科举的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在发挥余热。 专科路标网
专科路标网(https://www.szhektwx.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十年寒穿苦读,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那个更难考?的相关内容。
我觉得古代的科举更难考,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人读一辈子书也考不上,第二,古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少,据记载每次考试,进士以上的不超过三百人。
古代科举考试,只要考中进士才算是真正的考上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而现代高考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取长补短,很多人偏科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弥补。
古代科举考试不限年龄,虽然和现在的高考有点像,但是也不可能出现大量的二十到五十岁的人在一块考试吧,这样一来很多古代考生压力都非常大,很多人苦读了一辈子都考不上。
古代科举考试内容较为单一,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科,而这些四书五经类的书籍基本上所有人都看过,毫不夸张的说当时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上都是当地比较出名的,所以他们所有人都对考试内容掌握的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就是个人见解,可以说古代的考试就是在讲解自己的见解。
所以这样一来考试就没有正确答案,很多考中的都是因为自己的见解深受考官的认同。不像现代的高考,基本上都是有答案的,既然答案很多情况都是唯一的就有了很高的目的性,而每年教育部都会给出一个考试大纲,也就有了复习的方向性,这比古代科举考试简单多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录取人数,古代科举考试基本上三年一次,但是每次考试能考上的却很少。
据记载,古代很多家庭想出一个进士都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要先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才能有实力和资格让自己的后代去读书考取功名,因为在古代不是什么家庭都有能力让孩子去读书的。而现代不一样,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都有一个公平的高考。但是古代是不同的,哪怕你是个天才,你家庭负担太重,连生计都成问题的话,何谈读书呢。
以上,就是专科路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专科路标网:www.szhektwx.com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叫什么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又称为“科举制度”或“科场考试”,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科举考试始于唐代,终于清朝,历时将近1300年之久,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考试制度之一。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考察考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和品德。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首先是乡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是选拔士人的第
和九天相似的词语有哪些和九天相似的词语有:九霄。九霄,九霄是数量词。汉族神话传说天有九重。九霄中的九字,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有“极限”之意,指天之极高处。引证解释:(1)天之极高处;高空。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2)谓仙人居处。《文选·沉
在古代,考个秀才有多难拿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来说,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见《清会典》)。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而且这个前三四十名,可不像咱们今天中考高考,只是和同一级学生加上少数复习生同考,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都可以来。近代史上,大家都知道曾国藩,
古代姓宁的名人有哪些问题一:宁姓历史名人有谁宁戚:卫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谋于管仲。管仲根据他的擅长,向桓公推荐,遂任为大田(农官),后拜为大夫。宁成: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川汉酷吏。贪暴残酷,武帝时任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再起为关都尉。人说:“宁成治,如狼牧羊。”宁纯:钦州钦江(今属广西)人,唐代官吏。世为俚帅
古代科举轶事乾隆调查防止“高考移民”的呼声四十二年七月的一天,号称“完美老人”的乾隆皇帝67岁了,却一点也不糊涂。他还有精力在宫里会见浙江省官员绍兴府总判官张廷泰。童,不过是个六品官,可谓威武皇帝。但麻烦在于皇帝的强大恩典。皇帝照例会向地方官员询问籍贯、出身、履历等。以示他的亲切关怀。张回答说自己是顺天府人,精明的乾隆皇帝却听出了绍兴口音。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如果一个本地人在本
我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奇怪的书1、《汉武故事》《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共一卷,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早于魏晋。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死葬茂陵的传闻佚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其主要内容,是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求仙问道,同时也写了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如“金屋藏娇”、“相如论赋”等。其行文简雅拙质,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气氛
现代文秘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就业方向:可从事中小型企业主管的行政助理、企业办秘书、村(居)委会干事、图书馆、档案馆档案管理员、司法机关速录员的相关工作。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助、诚实可信、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熟练掌握文秘实务的职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专业特色:运用
语文现代文句式有哪些????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一般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024-06-30 13:37:34
2024-06-15 20:48:41
2024-06-23 06:11:53
2024-07-06 11:50:13
2024-05-27 07:32:29
2024-07-12 23:05:24